IB中文文學評論示範 - Brighten Test Prep Centre

 

 

2020年1月6日
IB中文文學評論示範

 

談過了讀後感與文學評論的分析,現在我們就以台灣詩人余光中的《鄉愁》,看如何可以運用文章蘊含意義、藝術感染力與及修辭手法等三個不同角度來寫一篇短小的文學評論。其他角度可自行發掘,題目自擬,不超過200字。

《鄉愁》原文:

小時候,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,我在這頭,母親在那頭。

長大後,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,我在這頭,新娘在那頭。

後來啊,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,我在外頭,母親在裡頭。

而現在,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,我在這頭,大陸在那頭。

例一:

悠悠海峽情
​——評《鄉愁》所蘊含的深義

《鄉愁》這首詩涵義豐富、深刻,以特有的筆調傾述了海峽彼岸的人們思念大陸故土的悠悠情懷。

詩的開頭三節,作者就已渲染了濃濃的思鄉情調。到了詩的末節,作者筆鋒一轉,巧妙、恰當地把鄉愁比作與大陸相隔離的海峽,從而寄託了作者在垂暮之年思念大陸故鄉和親人的悠悠的鄉愁。由於前三節詩的渲染鋪墊,這種「鄉愁」的味道就更濃烈了,而且我們不難品味出其中帶著幾分苦澀的況味,即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如願以償的失望的情緒,從而深化了詩的主題,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。

例二:

跳躍的鄉愁
​——評《鄉愁》的藝術感染力

鄉愁是一抹心頭上的陰翳,是一束情感的投影。小詩《鄉愁》於質樸中蘊真情,輾轉中現永恆,給人以頗深的藝術感染力。

詩中的鄉愁是跳躍、輾轉的,從「小小的郵票」到「窄窄的船票」,進而變成「矮矮的墳墓」,直至「淺淺的海灣」,但鄉愁卻是永恆在作者的心中。為體現「現在的鄉愁」,全詩著眼於格局的佈置,由前三段的蓄勢而引起末段的迸發,這不僅僅以濃烈的色彩渲染了鄉愁,也使鄉愁得到昇華和涵沉。讀者從這首極富憂愁的小詩中極易摳取它的藝術精粹,這是以情感人的結果。

例三:

想哭不一定有淚
​——評《鄉愁》中的借代

《鄉愁》的一大特色是運用借代修辭手法,表現濃郁的鄉愁。詩人獨具匠心,用「小小的郵票」、「窄窄的船票」、「矮矮的墳墓」、「淺淺的海灣」來借代「小時候」、「長大後」、「後來」、「現在」等不同時期的鄉愁,使之實物化。乍看起來很有些「揮手自茲去」的灑脫,但多讀幾遍,你會感覺到詩人的哭腔,你定然會被母子深情、夫妻戀情和遊子對祖國統一的渴望之情所打動。正是郵票、船票、墳墓、海峽表明詩人無時不顛沛在離愁之中;在哭,無淚,借代使之然也。

這三篇微型文學評論,有的評《鄉愁》的思想內容,有的評其藝術特色,頗合法度。它們都只抓住一點來寫,角度不大,評價中肯,筆墨集中,分析在理,言簡意賅。至於結構明快,一目了然,自不必說;層次清晰,語言流暢,也是共同的特點。在行文中恰如其分地用上一些文學評論的術語,更具文學評論的特色。另外,每篇的標題都擬得相當藝術,也能給評論增添風采。

© 晉博教學中心 Brighten Test Prep Centre

 

JoomShap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