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作答文言文篇目對比題 - Brighten Test Prep Centre

 

 

2015年4月27日
如何作答文言文篇目對比題

 

篇目對比題一般在現代文閱讀中比較常見,常見的是同一個作家的兩篇題材相近的篇目對比題,如上次筆者分析的台灣作家龍應台的《目送》和《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》。在香港中學文憑試(DSE)中文科文言文閱讀中也有篇目對比題,如文憑試中文練習卷中的第三篇文言文閱讀,節選自司馬遷《史記·儒林列傳》,儒者轅固生曾跟黃生爭論,商湯和周武王推翻君主取得政權是否正當。

 

轅固生認為黃生所說的湯武弑君的說法不成立,他認為「桀紂虐亂,天下之心皆歸湯武,湯武與天下之心而誅桀紂,桀紂之民不為之使而歸湯武,湯武不得已而立,非受命為何?」而黃生則用譬況法為「湯武非受命」提供「冠雖敝,必加於首;履雖新,必關於足。何者,上下之分也。今桀紂雖失道,然君上也;湯武雖聖,臣下也。夫主有失行,臣下不能正言匡過以尊天子,反因過而誅之,代立,踐南面,非弒而何也?」這一論點。轅固生則以「必若所云,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,非邪?」這個例子機智反擊。面對二者各有論據的爭辯,景帝用「食肉不食馬肝,不為不知味;言學者無言湯武受命,不為愚。」給出一個公允的評價,於是爭論遂罷。

 

竇太后因轅固生對《老子》一書給出「此是家人言耳」的評論而勃然大怒。太后怒,而景帝因為欽佩轅固生正直的為人而暗中幫助他,最終使其免於懲罰,並因其廉潔正直而授予清河王太傅。

 

命題人根據第三篇和勸諫有關的主題,挑選了《孟子梁惠王下》中的「王顧左右而言他」的選段,題目如下:根據第三篇和下文,回答下列問題:
孟子謂齊宣王曰:「王之臣有託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遊者。比其反也,則餒其妻子,則如之何?」王曰:「棄之。」曰:「士師不能治士,則如之何?」王曰:「已之。」曰:「四境之內不治,則如之何?」王顧左右而言他。 1、試指出孟子和轅固生相同的看法。(3分) 2、第三篇中,哪一句話和齊宣王顧左右而言他的作用相同?試摘錄原文作答(不可使用省略號)。(3分)

 

從考評局的考生表現報告可以看出,對於第一道題「孟子和轅固生相同的看法」中,不少考生大致能找出相同之處,然而答案多欠具體完備,如沒有指出所討論的對象是君主,有的考生只寫和二者談論的主題相關性很小的東西,或未能針對選段精準地指出相同之處,例如只寫兩人都認為民心重要等等。第二題問到選篇中和齊宣王顧左右而言他的作用相同的語句,不少考生能摘錄相關句子,但亦有不少考生因摘錄了不相干的部分而失分。究其原因,是很多考生對這兩個選段的歷史背景不太了解所致,在閱讀分析文本時就容易理解偏差,從而造成在對比分析時胡亂作答,不能針對問題找出相應的作用的語句。更有甚者,不會利用文中給出的已知信息來理解文本,只憑自己主觀猜測,如文中「此是家人言耳」下面的註釋是奴僕,意即平凡人的言論,而有的考生主觀臆斷,認為轅固生是在和聖人套近乎,從而惹怒了竇太后,這樣的理解真是令人哭笑不得。筆者在輔導晉博教育中心的學生學習中文時,也發現有些學生存在以上的問題。要想做好篇目對比題,結合文本和注釋來理解是最有效的。因此筆者常對晉博教育中心的學生說,要考生認真審題,多讀必讀篇目中的古文,熟悉歷史事件,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篇目。

 

© 晉博教育中心 Brighten Youth Education Centre

JoomShaper